回归自然是人类永恒的追求,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,城市环境也在悄然“变了脸”,建筑与绿化之间如何有机结合,这话题则离不开“垂直绿化”。
垂直绿化改造建筑,打造城市新名片
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城市中总有几处“难言之隐”,像鸡肋一般虽是城市生活所需却从不招人待见,好比垃圾站、公厕等地方,难登大雅之堂,但通过垂直绿化改造却能发生整容般变化,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。
“臭名昭彰”垃圾站大翻身
深圳·田心垃圾中转站
垃圾站改造前后对比
田心垃圾转运站位于宝岗路与桃园路交汇处,车辆行人密集,紧邻住宅,二手车交易市场,商业区,业态丰富,人群流量大。
垃圾站改造前不仅脏乱,而且异味重,位置靠近居民区,民众投诉意见多,人们避而远之。同时建筑形式单一, 绿化量小,屋顶裸露,景观效果差。
垃圾站通过植物绿墙结合攀爬植物的形式,利用植物吸附有害气体及异味,滞尘降噪,增加建筑绿量。并运用生态景观艺术手法,结合可回收利用的环保材料打造生态建筑。
五羊垃圾中转站
中山路垃圾中转站
乌涌垃圾转运站
较场尾垃圾转运站
公厕变花房,不再脏、臭、差
江苏·盐城欧风街公厕
公厕改造前后对比
盐城欧洲风情街位于江苏盐城城南新区,为苏北首个欧洲风情主题婚庆产业示范街区。
’一街一世界,一店一风情’,由铁汉一方设计施工的欧洲风情街艺术绿化提升,结合欧洲风情建筑风格,搭配各品种绿植设计造型,令每一处都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色。
公厕绿墙采用自然斜线的形式表达积极向上的精神,通过大量的开花植物的应用,塑造艺术小花屋,打造具有视觉享受的五星级公厕景观绿墙。
通过不同的植物颜色、叶型的常绿植物,巧妙结合开花植物并进行合理搭配,形成空间层次丰富、颜色秀丽、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景观艺术墙——即使夜景也别有一番风情。
绿,才是变电站的主色调
深圳·农科变电站
变电站改造前后对比
农科变电站位于农园路东侧,西侧为香榭里花园,靠近深圳市高级中学,供电站大楼位于农园路边上。
周边视野开阔,楼体外表显旧,太阳暴晒面积大,硬质墙体凸显而没有生气,外部环境较杂乱。
丰富的植物品种组成不同色块,凸显自然生态性。以本地乡土植物为基础,结合气候类型,打造热带室外色彩优美的生态景观展示墙。
绿墙的设计灵感是提取音乐符号钢琴的琴键,黑白相间,排列整齐而每个键所代表不同的音调,象征绿意优雅、生态和乐的主题元素,并以音乐调情,打造具有情调的生态艺术绿墙。
将植物墙与建筑结合不仅对楼体有美化效果,还能很大程度的减少太阳对楼体的直接暴晒,真正实现节能环保。
围墙考虑做爬藤植物进行绿化处理,因为公园绿化效果较好,大部分围墙在绿地内,原有绿化对围墙有很多的遮挡,部分半显露的围墙建议做爬藤植物墙。
客家老屋村,成深圳文化名片
深圳·甘坑客家小镇
小镇改造前后对比
甘坑客家小镇,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甘坑村,具有350年的悠长历史。
在漫长的时光洗礼中,小镇即使经过多次修缮建设,也难逃“老旧”面貌,历史所带来的沉重感,将往日生机活力抵消得所剩无几。
在高差较大,空间相对宽裕的地方,将土坡分成多面立体,在其中处平台种植各类植物,这样不仅增加绿化面积,还能减少土坡给人带来的压抑感。
与传统绿墙不同的是,甘坑小镇上并没有采用大面积式绿墙,而是用更多的折面打破呆板,让原有的沉闷显得更有活力起来。
装饰建筑,当然要用真植物
海南·椰都林潮汇美食城
美食城改造前后对比
选择具有滞尘、吸收有害气体和美化效果佳的植物,净化空气,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,节约资源。
并通过阳台挂盆的手法,通过艺术的融入,提升视觉的感染力,绿墙的存在让空间极富戏剧化。
在植物的选择上,建筑外立面植物选择以常绿藤本植物作为底色,再点缀不同花期、花色藤本植物,使整面植物墙四季常绿又有不同花色可赏。
再用三角梅,颜色艳丽花期几乎全年,适合整年观赏,阳台花盆选择三角梅,另用天门冬进行点缀,建筑装饰全部使用真植物,效果更加美观。
沙头角风光,不再轻易凋零
深圳·盐田中央公园
改造前,盐田中央公园也是使用立体绿化作为环境装饰,但由于工艺不达标,导致植物大面积枯死。
重新改造后,选用强壮的植物育苗栽种,在柱体上使用专利工艺打造曲型墙体,结合生动的彩绘图案,与公园环境相映成趣。
赏心悦目的景观离不开各个环节的严格把控。从植物培育,结构安装及维护,到植物上墙的栽植工艺都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着最佳的解决方案。
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艺术加工者,铁汉一方坚持为人们的品质生活创造最宜居的自然环境,我们始终相信,比城市高速发展更珍贵的是人与自然相连的赤子之心。
森林建筑的愿景能够彻底打破人与自然的隔绝,为都市人提供最佳的居住方案,描绘出未来城市环境的美好蓝图:
目之所及皆有绿色围绕,用植物与科技的力量助力生态修复,打造美丽中国。
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天安云谷3栋B座20
楼2002